芷江孽龙源于关于“孽龙”的民间传说:该龙原是南海龙王,
性情暴烈,稍一动怒,就会翻江倒海。但它心地善良,从不损坏庄
稼,并经常为百姓驱邪恶,因此人们对它很崇敬。为了表达感激之
情,每逢元宵佳节芷江侗族自治县都要舞起孽龙在各村巡游表演,
以震慑邪祟,祈求年丰岁熟。
苗族人民崇尚龙舞文化,把龙作为苗族的图腾。传唐朝初年
传唐朝初年老龙托梦唐太宗:若能恢复龙形,亦保民间风调雨顺。
民间按老龙形状,扎制龙灯。从此苗族人民把舞龙称“活龙再现,
才能风调雨顺“,所以,城步苗族聚居的寨子独创长杆将龙身高高举起
名叫“吊龙”又名“飞龙”的表演艺术。
相传宋代龙潭河有一名叫张大奎的匪首,纠集弟子一千余人,盘踞在龙头山顶
为了除恶平难,当地一位被百姓公认的“赶天二公”李盛上京禀告皇帝
战争胜利后潘荣贵命士兵抬着雷将军,在板板灯烛亮的引领下,回到军营。
后来皇帝指派郑於戈、潘荣贵长住龙潭河,保一方平安。从此,龙潭农民安居乐业,
年年正月十五玩起板板龙灯,庆胜利,庆丰收。
汝城香火龙源于唐朝末年第二次大迁徙从中原经安徽、江西、广东等地迁入的客家文化。
唐高宗弘道年间,汝城洪水泛滥成灾,民不聊生。老百姓采纳了一位风水先生的建议
用稻草扎制成12条草龙,对着滔滔洪水烧化,终于将洪水降伏。从此,
汝城逐渐形成了每年元宵节期扎制香火龙以祈求降伏水旱灾害,庆贺五谷丰登的习俗。
龙舞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的伍市镇并长期在当地流传,它始于汉代,至唐达于兴盛。
相传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后,每年的端阳节人们都要划起龙舟前来打捞。
此事感动了洞庭龙王的9个儿子,9条小龙大闹洞庭,逼着老龙王将屈原遗体送回人间
为纪念九龙的义举,人们模仿其舞姿创造了九龙舞。
龙舞,也称“舞龙”,民间又叫“耍龙”、“耍龙灯”或“舞龙灯”,汉族民间舞蹈之一
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,其形式品种的多样,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。
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;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,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
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,包含了天人和谐、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,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
最常见的娱乐方式,气氛热烈,催人振奋,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“ 龙舞” 作为“龙文化” 艺术的代表.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,
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中华民族、中国文化、华夏精神的象征。“龙舞”
是以一种崇高的美和神奇的美,传达行人们内心的愿望和希冀,现如今龙舞
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,处于衰落状态,多数龙舞品种已处于濒危境地,
多数龙舞品种已处于濒危境地,亟待保护和拯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