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06月14日
毛泽东的字,随心所欲挥洒自如,看似没有法度,却又自有章法。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与作为书法家的毛泽东,所体现的胸襟与风格是一致的,他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注重机动灵活、不拘一格。他曾特别强调,共产党打仗,没有什么老样。
纵观人民军队几十年的战史,在国内战场上曾根据战争形势变化,有过由游击战向运动战、由运动战又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,其后又改为以运动战为主,临近全国胜利时还组织过许多阵地攻坚战。到了朝鲜战场上,志愿军先是设想打阵地防御战,随即确定打运动战,后又改打阵地战。总之,战法是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而随机应变的,“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”的精神是始终一贯的。
未来作战,不会是历史上哪场战争的翻版。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,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速,以往作战中卓有成效的方法手段,到下次作战很可能已经陈旧落伍。特别是未来信息化战场,立体作战、变幻莫测,对指挥员应急应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。只有突破老套路、善于出新招,才能在战争对抗中赢得制胜先机。
用兵之道,活则胜,僵则死。如今,我军多年不打仗,容易出现作战思维滞后和僵化的积弊。比如,训练演习墨守成规,作战程式被官兵戏称为“跑龙套”;“中军帐”把自己陷入复杂的指挥流程,念稿子、背台词的现象仍有市场。“因循二字,从来误尽英雄。”拘泥于那些旧模式,如何调动参训官兵的激情?不舍得丢下老本本,又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战场?
虽然打仗没有老样,但并不能将那些“老样”弃之不顾。恰恰相反,对于那些精妙战法、经典战例,一定要搞清摸透,植入头脑、融入内心。这是因为,战争有不确定性,也有确定性,对不确定性的排除,恰恰来自于对确定性的把握。如果对战史是一窍不通,对战法是一孔之见,对战况是一知半解,上了前线必然心慌意乱、手足无措。
好的兵法,不是用来模仿的,而是用来超越的。金庸小说中,张三丰教张无忌剑法,随后却要求他“忘记”。其实并非真忘记,而是要把有形的剑法化为无形的心法,从而实现“无招胜有招”。打仗也是如此,官兵对“老样”都研究熟、演练精,达到“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”的境界,面对战场上的各种情况才能应对自如,“任尔东西南北风”。
要想探索出打仗的“新样子”,先要找到思维跨越的“起跳点”。敢于自我否定、否定之否定,在学习中善于知变,在实践中不拘一格,在扬弃中大胆创新,就能做到理念上先人一步、层次上高人一筹,一旦有战事,能够冲得上、顶得住、打得赢。(王 景)
(责编:邱越、闫嘉琪)